访谈对象:罗新建
罗新建,男,68岁,西华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发表10多篇论文。
执笔: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2017级 张煦
指导教师:李政、曹小英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罗新建老师俯身西华大学理学院数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潜心于党的教学事业,在三尺讲台度过了四十余载岁月,不求名誉,只要求自己认真教书,用心育人。在西华大学任教以来,罗老师与学校共发展同进步,见证了学校的发展,西华大学也见证了罗老师黑发渐渐爬满银丝,见证了罗老师在教学之路上的钻研精进。
1969年,年仅16岁的罗新建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当时他的大队长是一名共产党员,凡事都亲力亲为,每日出工都抢先做重活累活,从不偷懒。罗新建在上山下乡期间深受大队长的影响,白天劳作田间毫不惫懒,对于重活累活责无旁贷,成为了队里数一数二的好把式。然而,即使白天辛苦劳作,罗新建在夜晚也常常不能安眠。年轻的他对当时社会状况充满困惑,当时贫瘠的物质资源无法满足所有劳作人民果腹之欲,许多人民并不能日日饱餐,大多数时候靠红苕勉强果腹,但相比口腹之欲,他更想得到一个答案,一个可以解决社会贫瘠现状的答案,一个可以实现民族自强富裕的答案。为了找到这个答案,罗新建白天除了在田间劳作还会坚持读书,在接触书本和知识十分困难那段的时间,他想方设法自学马列主义、数学、哲学等基础知识,并深入思考,那时的他初步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一个崇高的境界,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
1978年,十年浩劫之后,邓小平同志为了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力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进行了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彼时,高考刚刚恢复,罗新建十分渴望继续求学深造,进一步寻求自己的心中想要的那个答案,23岁的罗新建以十分优异的成绩重新踏上求学的道路。重回课堂的时间,罗新建觉得异常珍贵,他更加勤奋刻苦的学习数学、哲学知识,并将高等数学和哲学融会贯通,通过读书看报,他看到了改革开放伊始,社会对这一举措的众多思考和发问,也产生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发展道路,大胆、谨慎且坚定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对知识的求索道路上,罗新建对教育也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并总结了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毕业以后,他留在了一所高中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倾自身所学,培养新一代青年的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成为教师的罗新建并没有停止对哲学和中国共产党的求知和思索,作为一名改革开放初期的教师,他的理想为国家富强而读书变成了为国家更富强而教书,那时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民的儿子,罗新建认为“爱学生,要想办法让他成才,让他生命得到最好的发展。虽然教书辛苦,会累垮身体,嗓子讲不出话,但很自豪,因为对学生帮助大,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1990年,罗新建到西华大学理学院任职,开始从事数学系本科教学工作,经过了长达十几年的思索,从踏实劳作的知青到默默耕耘的教师,直到1992年,八十多岁的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罗新建终于找到了少年时期渴求的那个答案,他认为“要加入党派,就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正坚持真理、敢于纠正错误的党,是光荣的党,是正确的党,是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四十岁的罗新建本着为人民服务,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和发展的初心,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一年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学教师后,罗新建承担了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他认为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数学,更要教其中蕴含的哲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哲学思维贯穿了他的课堂。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不断要求进步的他,却对荣誉头衔毫不在乎,他常笑称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党员,只是踏实本分的工作。虽然默默无闻,但乐在其中,不觉得辛苦!在西华大学工作的二十余年中,罗新建见证了学校的迅速发展,学生人数从几百人增长到四万多人,教师人数从几十人增长到几千人,在提高了教学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的同时,学校大力支持发展科研工作,从最初理工类大学发展成为专业种类齐全、专业水平更高的综合性大学。
熟读百年党史,融汇辩证思维。罗新建认为中国的发展未来可期,“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十四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作为见证西华大学发展的教师,他十分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罗新建认为“有担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他希望与西华学子共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成为有担当的人,努力成才,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