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化学动态】理学院张国麒博士团队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者:理学院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0


作者:张国麒

近日,西华大学理学院张国麒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IF=9.7)上发表了一项题为“Conjugated precursors of isomers to enhance the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carbon dots nanozymes for constructing multi-scenario sensing systems for glutathione a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的研究性论文,西华大学2023级化学专业研究生蒋文彩为第一作者,张国麒博士、赵艳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西华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1 论文发表界面

纳米酶作为一类具有与天然酶相似催化活性的人工材料,具有催化活性可调和可大规模制备的优点。其中,碳点纳米酶(CDs纳米酶)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高水溶性和发光特性,使其成为开发创新分析方法的理想候选物。基于CDs纳米酶的比色方法只需要简单的比色操作,而不需要复杂的仪器或设备,使实验室和现场检测方便,反应时间短。目前,阻碍CDs纳米酶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其催化活性仍普遍低于天然酶。因此,厘清前体与CDs纳米酶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可以为解释CDs纳米酶活性的来源奠定基础,也是合理设计高活性CDs纳米酶的重要途径。

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物标志物。GSH水平异常与肝损伤、肾癌和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例如,肝癌患者体内的GSH水平比健康人低40-60%GST活性升高则往往表明对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性。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ELISA法操作复杂、耗时较长;色谱法需要昂贵设备;常规比色法易受干扰。该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发一种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的方法,满足实验室高精度、临床高通量和现场便携式检测等不同场景的需求。通过调控共轭前驱体异构体结构,优化得到以邻苯二甲酸和邻苯二胺为前驱体,采用溶剂热成功地合成了具有良好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的CDs纳米酶,显著增强了CDs纳米酶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并成功构建了适用于实验室、临床和现场检测的多场景传感平台,用于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高灵敏度检测。

该研究不仅阐明了前驱体结构对纳米酶活性的调控机制,为理性设计高性能纳米酶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而且成功构建了一个多功能、多场景的传感平台,在疾病诊断、健康监测和环境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研究得到了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No. 2023NSFSC0637)、西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No. YK20240192YK20240181)和西华大学人才引进计划(No. RX2200001988)的支持,以及自贡市关键科技计划(2024-YKY-01-02)的资助。

DOI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5.138768

2 摘要图

3 (A) o-CDsm-CDsp-CDs652nm处随时间的吸光度变化曲线。(BC)产生OH1O2EPR谱图。(D) o-CDsm-CDsp-CDsEIS图。(E) DFT测定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和对苯二胺与Fe的配位数。


通讯作者介绍:

张国麒,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酶性能调控及开发新分析方法、仪器。自独立工作以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Colloid. Interf. Sci., Talanta, Anal. Chim. Acta, Food Chem.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现任化学系副主任,化学专业教师党支部书记。

赵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在生物活性成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院外)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以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以第一申请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


地 址:中国·四川·成都市 西华大学(成都市金牛区金周路999号) 邮 编:610039

版权所有 西华大学理学院